來源:餐飲老板內參 余從
01
有品牌做極致性價比
有品牌做貴價傷不起
兩種風格迥異的場景撞到一塊去了,內參君有些看不明白。
連鎖餐飲品牌相繼推出價格優惠的餐品,開啟“性價比”大戰。
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咖啡,單價已經“卷”到9塊9以下了。有的品牌賣8塊8一杯,有的品牌賣7塊9一杯,西貝子品牌賈國龍功夫堡更是賣出美式3元,拿鐵5元的價格。
飲如此,餐也是如此。
近段時間,西少爺推出了多款價格優惠的餐品及套餐。比如酸辣粉9.9元/碗;包含2個肉夾饃、1碗面食、1杯飲品的“雙饃四件套”,只需要25元。
多個餐飲品牌比拼性價比,掀起低價潮。但也有不少品牌反其道走“輕奢”路線,其中一些還飽受歡迎,排隊也難買。難買到上新聞,上新聞也繼續火熱、繼續難買。
比如前幾個月上海新開的日本吐司品牌銀座仁志川,一條吐司定價98元,到“黃牛”手里翻翻倍,變成300塊一條。即便按原價98元算,買一條這樣生吐司的錢也可以買10袋桃李的吐司了。
今年上半年貝果流行,不少當紅品牌也是賣出了60元一個的價格,消費者依然是買!排隊買!
高定價也有搞砸了的,被消費者叫“刺客”。“刺客”太多了,這個名字索性不歸任何一個品牌,整個品類共稱,比如“麻辣燙刺客”、“酸奶刺客”、“冰淇淋刺客”……可見,不少大眾此前認知為“平價”的品類,今年有不少品牌在做“高定價”。
為什么今年餐飲定價這么“怪異”?“怪異”到很多東西的價格都可以被拿過來玩“猜猜這個多少錢”的游戲。
并且,似乎成規模的連鎖餐飲品牌更偏向“實惠”路線,門店數量較少的、近期突然流行的,更偏向制定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定價,或者被炒作出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定價。
。ㄗⅲ阂陨嫌^察僅為一種趨勢,不適用于每一個具體的餐飲品牌。)
02
為什么小品牌價格飛漲
“大牌”反而便宜?
兩種定價背后是兩種策略。
連鎖餐飲品牌低定價,意在觸及、覆蓋到更多消費者,建立、加固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,培養消費者關注品牌、購買品牌產品的相關消費習慣。讓消費者始于低價,陷于實惠、忠于產品、久于品牌。
連鎖餐飲品牌已經意識到,忠實消費者是重要的品牌資產。要做穿越周期的“國民品牌”,得讓大部分人消費得起、持續復購。
“領頭羊們”有這個意愿,也有這樣的能力支持它們玩“低價”。
這些能力指的是和門店規模相關的議價能力、和品牌建設規劃相關的供應鏈能力、以及資金鏈等。
為了品牌的長遠發展,“領頭羊們”愿意“犧牲”短期的利益,降價換更多消費者嘗新、復購。品牌花較小的成本,給顧客“價格經濟、體驗超預期”的消費體驗。
新餐飲品牌、以及門店規模較小的餐飲品牌,和“領頭羊們”面對同樣內卷的環境,但除非是“老餐飲人”的“新作”,不然他們很少有“領頭羊們”擁有的物資。
在這個競爭壓力較大的市場環境中,他們的重中之重是搞明白餐飲玩法,想方法活下來。“低價”戰略對他們而言,無論心足不足、力都沒那么足。
成都一家咖啡館的老板告訴內參君,自己有供應鏈資源,在“9.9元大戰”前,品牌有供應鏈優勢可以做到物美價廉,定價十幾塊錢,也有不少顧客。但大品牌降價后,她就犯愁了。按照從前的品質,她沒法做到個位數的價格。
北京一家火鍋串串店老板說,自己沒有降價的打算。“成本都在漲。只要創新足夠有品牌特色,菜品銷量也不會差。顧客還是愿意為好看的好吃的東西付錢。”
03
貴價背后是誰在買單?
商場中,大品牌推出的“打骨折”套餐,西少爺、麥當勞、塔斯汀等一眾品牌旨在讓你僅需花上十幾元,就能在窗明幾凈的座位上,吹著冷風,吃上一頓舒適的午餐。
盡管跟多人戲稱這種套餐為“窮鬼套餐”,但奈何打工人,看到這十幾元的價格,心中便分外妥帖。
共2頁 [1] [2] 下一頁